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李怡志>>公益自律聯盟2009 NPO責信研討會〈NGO Accountability in the Indian Context〉回應


(2009年12月19日,於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2009 NPO責信國際研討會上,針對 Guide Star India CEO Pushpa Aman Singh 女士〈NGO Accountability in the Indian Context〉一文的回應。因為論文收到晚,沒有印入手冊,所以張貼出來,請各位批評指教。)

李怡志

近幾年印度在國際上都以「
Incredible India」來做為旅遊廣告的標語,甚至台灣的公車上都可以看到「Incredible India」,聽完 Pushpa Aman Singh 女士的分享後,我們以後還可以說「Incredible Indian NGO Accountability」,因為印度的公益責信發展,確實值得我們借鏡。

在今天的研討會中,所有台上的來賓都來自於非營利組織或者學界,只有我一個人的頭銜看起來十分突兀,所以請容許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在
Yahoo!奇摩眾多的服務當中,有一個比較不顯眼的是Yahoo!奇摩公益,這是雅虎在台灣眾多企業社會責任計畫中的一個,其他還包括公益部落格,公益拍賣、兒童網路安全計畫等等。

Yahoo!奇摩公益與Pushpa Aman Singh先前服務的印度
GiveIndia 一樣,都是線上捐款市集,或者稱為Online Donation Marketplace,是一個協助非營利組織找到捐款者,並且讓捐款者能夠依照自己的理念與能力協助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的一種機制,在這種機制下,我們希望將責信與財務透明的精神放進去,所以上架條件大概是捐款平台中最嚴格的,而且捐款者可以看到他捐的錢,最後被用到什麼地方。Yahoo!奇摩公益 2005年上線,到今年已經協助募集了2億新台幣,大約600萬美金,由於台灣今年發生了88風災,所以單單今年就募集了1億1千萬左右,相當於340萬美金。

我自己也在台灣與德國紅十字會擔任15年的志工,當過北市紅十字會急救教練團的小隊長,先前也在企業型基金會服務過。Pushpa Aman Singh 剛剛提到教育捐款者與資源提供者,所以我想我今天會從企業與志工及捐款者兩種資源提供者的身分來回應。

印度雖然在非營利組織管理上與台灣一樣有不同的主管機關、法令,但最早的法令可以追朔到1860年的 The Societies Registration Act 與 1882 年的 The Indian Trust Act,都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當時臺灣還在清朝統治時期,相關法令我想應該是沒有的,印度NPO相關的歷史比我們要悠久許多,但因為非營利組織數量超過百萬,所以管理起來也很困難。

在台灣除了紅十字會有獨立的紅十字會法規範之外,其他NPO或NGO大多受到不同主管機關管轄,所以管理辦法也不一,加上非營利組織的數量龐大,所以他律的力量絕對不足以規範、監督非營利組織,自律與責信就相對變得重要。

但在台灣,很積極願意將財務透明公開、並且加入監督機制非營利組織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我想出自兩個原因,一個是害怕喪失主控權,另一個是不知道自律與責信,對於組織發展的重要。

國外有很多非營利組織是以「會員」的方式經營,會員既是主要捐款與志工來源,同時也可以選舉董事會或者理事會,組織內自己有良好的民主監督機制可以自律與責信,但我接觸過的某些台灣非營利、非政府組織,雖然組織章程有會員大會與理監事機制,但為了規避內部監督,根本不敢對公眾招募會員,只有在選舉理監事的時候,才會冒出來自己身邊的人頭會員,透過這種方法確保「基業長青」,但同時也規避了最直接的內部監督。

但一個缺乏自律與責信的團體,未來將慢慢喪失很多機會與權益。

我昨天也參加了一場由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舉辦的座談會,在會上看到了台灣大哥大5180平台的上架規定,提到非營利組織需要責信,而且就是用「責信」兩個字。台灣大哥大對於責信的具體要求就是主管機關評鑑甲等、提供年度計畫,或者,成為公益自律聯盟的會員。

同樣的,我們在Yahoo!的公益平台上架條件,也與台灣大哥大5180類似,如果是公益自律聯盟會員,最好;然後還要附上主管機關的
勸募字號,確保非營利組織不論在自律或他律上,都能夠有最基本的責信認知,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精神在責信上。

越來越多非營利組織希望與企業合作,一起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捲動更多的人參與公益與自願服務。但我想從企業的角度來分享企業從事公益或者選擇合作對象時候的幾點考量,供非營利組織參考。

首先,企業,或者企業型的基金會,通常沒有太多的人力來審查非營利組織確實的服務內容,或者到現場監督,所以很需要類似公益自律聯盟、GuideStar India這樣的機構來協助提供資料或者過濾。

再來,企業從事社會公益,或者協助非營利組織時,都很擔心如果非營利組織有一天突然發生什麼事情之後,會牽連到自己的品牌與聲譽,再進一步延伸,就是影響股價與投資人權益,畢竟對於企業而言,特別是股票公開對外發行的企業,維護投資人權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企業社會責任。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因為種種不同的動機投入「企業社會責任」,一方面企業投入公益的資源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企業與第三部門越來越近之後,不但會開始要求非營利組織著重服務效率,也會希望非營利組織能夠提供清楚、乾淨、當責的自律報告,並且實施非營利企業治理。如果沒有自律的能力,企業的資源會越來越難取得。

此外,一個經過監督的非營利組織目錄對於志工與捐款者也很重要,台灣很多有錢的太太為善不欲人知,每天看報紙決定捐錢給誰,部分原因就是擔心愛心被濫用。而根據Yahoo!奇摩2007年的調查,有超過35%的人不捐款是因為不知道捐款動向,34%害怕遇到詐騙集團,如果一個非營利組織能夠獲得多項的認證,也能夠獲得捐款者與志工的信任。畢竟資源有限,資源擁有者若非宗教與功德觀,一定希望自己的資源可以有效率、透明地用在正確的地方。

我最後再提一點資源這件事。我自己曾參與兩本NPO與NGO書籍的撰寫,也相當認同專業公益這件事,所以在今年最後一天也替非營利組織的朋友開闢免費的商業圖表與簡報溝通課程,同樣的,為了擔心資源被濫用,所以我也只好透過公益自律聯盟來發送訊息,畢竟擁有資源的個人,比企業更難一一對於非營利組織徵信。

不論在台灣或印度,資源會漸漸往願意責信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移動;而不願意接受他律或者自律的組織,資源勢必逐漸減少。

Pushpa Aman Singh剛剛提到很多印度的經驗,其中包括傑出年度報告獎(
Outstanding Annual Report Awards),根據我們在雅虎的觀察經驗,很多台灣的非營利團體已經能夠寫出相當負責與透明的年度報告,或許台灣以後也可以有這樣的機制,鼓勵非營利組織多花時間在透明與責信上,雖然一開始可能痛苦,但最後必然可以獲得更多的回饋。

最後我想回應 Pushpa Aman Singh 所說的,我們應該多多教育政府、非營利組織與資源提供者(捐款者、企業、志工),當責不但有必要,而且對於非營利組織有益,可以獲得更多資源。非營利組織的數量龐大,過去資源提供者很難一一獲得名單與資料,但有了網路之後,不論是
Guide StarCharity Navigator、Guide Star India,都可以大量的提供非營利組織資訊給資源提供者,協助資訊更透明化,大家也可以多想看看網路還能夠如何協助非營利組織更透明、更自律,有一天當印度的非營利組織來台灣參觀時,也能夠高喊「Incredible Taiwan」。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2009 NPO責信國際研討會議程

請點選放大閱讀





「世界咖啡館」對話手法簡介 The World Cafe

引用自:朝邦文教基金會 http://blog.yam.com/cpyen/trackback/25179714

壹、什麼是 The World Café?...

2007年 9月在台灣,人們佇立在各大書店的新書排行架前,好奇的書迷們翻閱著一本名為「世界咖啡館 The World Cafe」的新書,封面的下端有一組純白色的咖啡杯與拖盤,旁邊貼著一支再平凡不過的咖啡匙,裡面盛著的是深色的咖啡,表面覆蓋著一些乳白色的漸暈,乍看 之下以為是咖啡奶精的擴散,然而,仔細一瞧,這個再簡單不過的漸層,原來隱隱約約隱藏著世界地圖,為什麼在咖啡杯理的咖啡,要藏著地圖?是教我們如何泡咖 啡麼?還是它是一份藏寶圖?難不成有金礦可挖?還是要敘說有關尋寶的傳奇?

一、2006年秋中譯本上市
其實以上皆非,「世界咖啡館 The World Cafe」第一本中文譯本去年在台灣各大書店上市,雖然已翻譯成七種語言,這是一本介紹如何坐大團體對話的書,此手法自從 1995年開始推行後,見建豐行於歐美各國及全球各洲十數個國家,但是它對台灣而言,終究是是一門很陌生的引導工具書,台灣也是近二年才開始在教育訓練領 域及其他許多機構進行推展,但在體驗過她的魔力後,確實是可以醞釀探索集體創造力的最佳傳奇方式。

二、開會也可以很輕鬆
過去在團體、在公司、在組織的集體會議,強調的是找問題、抓元兇,雖然在找問題的過程中,大家口口聲聲說;對事不對人,可是弔詭的是:事是人做的,找到事 情問題的元兇,常常就會互相指責,彼此推責任!而 許多組織如果沒有開放的機制,最後的結果大都以「老闆說了算」為依歸,而 「世界咖啡」要創造的就是在用集體的力量,展現不同洞見的多元智慧,凝聚出共同的聲音,讓組織的未來更加美好。

三、「世界咖啡」開啟集體合作與學習之旅
參與 The World Café的對話,以邀請組織或團體的成員,能夠透過對話,激盪內心深層的想法、思考與智慧,邀請成員一起體驗共同思考與對話的力量,不知不覺組織的智慧救 被激盪出多元且創新的新種子。The World Café的對話技術,有其情境脈絡,且極富邏輯的結構性,也顛覆了我們對傳統開會的慣性思維,我們可以自我充實,也可以聽專家的意見,然而當集體的合作與 學習開啟之後,用「對話」找答案,整合成集體的智慧後,其力量是驚人的。因此台灣很多單位開始導入這套手法,一起做腦力激盪,一起擦出燦爛的火花,共同醞 釀屬於提昇組織文化、學習動能、共同演化的歷程,熱情與競爭力的收成與創新!

四、「世界咖啡」塑造安全的對話環境
世界咖啡館有一個很接近中國人思維的期待,名之為世界如是咖啡(The World as Café),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或是天涯若比鄰等說法,世界咖啡(The World Cafe)起源於人們在起居室、廚房或其他地方放鬆的聊天,常常能想出意想不到的新點子,中國人也有類似的「圍爐」聊天,也會有其創意。世界咖啡(The World Cafe)的手法,可以為組織塑造出一個安全的對話環境,創造出一種所謂「會話的溫室」的經驗與成果。這些共同對話觀點的匯集,可以透過欣賞式的讚賞與探 詢,相互尊重而使得凝聚共識的過程,大大降低了組織可能產生的不安與衝突。
貳、世界咖啡(The World Cafe)適用於:

  • 大型會議(小至30人,大至數千人)
  • 策略規劃
  • 知識創造
  • 深度匯談
  • 團隊共創
  • 創新歷程
  • 轉型變革

參、世界咖啡七個對話歷程:

2005 年「世界咖啡」一書英文版問世,作者Juanita Brown和D avid Isaacs與著作群共同致力於推廣「世界咖啡」的手法,其引導方式及主要精神在闡述對話的七個歷程;這七個歷程由淺入深,強調彼此的洞見、集體智慧的產 生在於連結不同的視野,尊重每個人不同面向的聲音,並能暫時懸掛自己個人的意見,真心聆聽他人的想法,從蝴蝶蜜蜂「異花授粉」的概念,透過攜帶自己的 Good Idea互相採蜜的過程,到最後能夠形成集體的智慧,為共同延伸出來的可能性,凝聚播種下一波行動的創新。

以下為七個對話歷程:

肆、世界咖啡館運作的七要素:

一、相信每位成員:
世界咖啡館有一簡單的前提,那就是不必去管他們原來的各自角色是甚麼,相信人們本來就具備合作共事的能力,這一個前提非常的重要,他幫助我們釋放了對個人 知識風格EQ的批判與迷失,而重新接受並擁抱群體大眾,這應該是 World Café最重要的關鍵。

二、多元化的全貌:
從相信每一個人,衍生出來的價值觀,就是堅持要多元化,只有堅持多元化,才能看到真正全貌,能夠廣納各方的觀點和意見,才有真正的合作可言,這一點似乎又無懈可擊.

三、熱情邀約與分享:
World Café在臨場運作時,主人熱情洋溢,可以營造出一種熱烈的迎賓氣氛,他可以激發出與會者擦出絕妙點子的火花,這一點跟三五好友一起喝咖啡時的熱絡氣氛很像.人們在不同場合成功的心靈圖像其實是一樣的。

四、用心專注的聆聽:
當人們投入一場有意義的對話時,人們專注,喜悅和感動,他們感覺靠得更近。有一股穩定的力量在形成,這醞釀的過程.在美麗的氛圍與香醇的咖啡中,集體潛意識的凝聚成形時,是促成集體創新的種子。

五、移動身體(異花授粉):
World Café 運作時,人們在各桌之間移動,巧妙的是,身體移動時也逐漸離開了原來的自己,慢慢融入了眾人之間的對話,而後又漸漸的覺得自己愈來愈能接受那來自眾人的聲音,不再堅持己見,真是一幅奇妙的圖像!

六、關心的好問題:
World café 成敗的另一個關鍵是要有好的問題,所有令人滿意的對話,都在於內容乃大家關心的議題,可望透過對話得到解答。

七、探詢與讚賞的能量:
World Café 與會者人人充滿活力,創意十足,全場歡樂笑聲不斷,發自內心的巨大能量,相互融合而蔚為一股氣勢,沛然莫之能御。

發現集體智慧,形成共同未來
World Café的場域高潮時就像一個無形燃燒起來的營火,周圍充滿了光和熱,此時要能沒有感受都很難,集體智慧的火花漩進了一個大的能量場,照亮了整個會場與所 有與會人員,會中大家趣味的塗鴉、同步繪圖師協助將所有人的集體洞見與智慧以圖像和文字的整全方式繪在大牆壁上,讓參與者經歷一種特殊經驗的畫布歷程之 旅。http://www.eptcafe2009.tw/worldcafe.html
編撰者:李孟美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研討會週邊住宿資訊

秘書處為外地參與的朋友,收集近師大、台大一帶之旅館名單,方便您參考並向旅館業者洽詢。

立德台大尊賢會館 http://www.leaderhotel.com/taipei/
儷園飯店 http://www.liyuan.tw/
台北友星大飯店 http://yoxing.ffh.com.tw/
八隻大象青年之家 http://www.eehostel.com/
客來思樂賓館 02-2366-1727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41號3樓
欣和大旅社 02-2366-0105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75之1號2樓

研討會 交通訊息

本次研討會共計兩天,分別在兩個場地進行:

12月19日(六)
台灣大學凝態中心國際會議廳204室
位於新生南路三段與辛亥路二段交叉口,綜合體育館隔壁物理學系(凝態科學研究中心)內

交通方式
(1) 搭乘捷運:
台北火車站→新店線至公館站(1號:台大出口)
忠孝復興站-木柵線至科技大樓站(延復興南路往南走約250公尺進入台大後門)

(2) 搭乘公車,可抵達之各路公車如下:
「台大站」下車徒步約5分鐘
0南、109、207、253、280、280(直達車)、284、284(直行)、290、311、505、52、642、643、668、671、675、676、907、松江幹線、松江-新生幹線、綠110南、530、綠13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站」下車徒步約5分鐘
0南、109、207、253、280、280(直達車)、284、284(直行)、290、311(新台五線)、311(藍線)、505、52、642、668、907、松江新生幹線、敦化幹線


12月20(日)
師範大學綜合大樓210展覽廳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交通方式
(1)搭乘捷運:
捷運新店線「古亭站」5號出口請沿著和平東路步行10分鐘即可抵達。
(2)搭乘公車,可抵達之各路公車如下:
0南、15、15(萬美線)、18、235、237、254、278、295、662、663、74、907、和平幹線

※公車資訊查詢:http://www.taipeibus.taipei.gov.tw/

關於 2009 NPO責信國際研討會

舉辦緣起

我國非營利組織之數量及規模日益擴大,其組織使命和任務亦更加多元;關於非營利組織的研究也愈來愈多,如何管理和監督非營利組織已成為其中一個常被探討的主題。為了讓公共資源適所其用,非營利組織(NPO)責信度(Accutability)的高低,勢必作為捐款者評估標準的發展趨勢。

本研討會之目的在於,透過第一天針對相關議題的報告和研討,以及第二天動態對話交流(World Cafe)的形式,供參與者了解台灣NPO在責信上的現況,責信的重要性及其對組織發展之影響,並讓台灣NPO工作者可以從瞭解國外對責信的看法與落實方法,作為推動責信工作的參考。除了在NPO責信議題上,扮演台灣與國際的軌道角色,也扮演促使工作者與相關科系學生,能夠從中獲取相關知識,未來對此提有更多的公共討論與學術發表的推手。

研討會探討內容


(一)NPO為何需要責信:國際與台灣NPO如何看待責信。
(二)NPO責信的內涵:探討現存的NPO責信制度,理出台灣NPO自律走向。
(三)如何推動NPO責信:瞭解成功推動責信機制的倡議方式與執行誘因。